大量医疗论文造假背后的隐情 晋升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医学论文代写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一位“论文代写”人员声称,他们提供纯人工完成的医学相关论文,普通期刊每千字符80元,SCI论文一篇起价5000元。搜索“医学期刊代写”,会发现许多类似的服务,如“提供核心期刊一站式服务”、“主编一对一审稿”等。记者联系了一位“论文咨询”,对方表示只包写不包发表豌豆财富,如果要发表则价格更高。
在医疗行业,花钱请人代写、代发学术论文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今年初,《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十年全球机构的学术撤稿情况中,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超过5%的撤稿率高居全球第一。全球撤稿率前十的机构中有七家来自中国,包括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等。该研究引用英国学术诚信公司的分析称,在撤稿率超过1%的136家机构中,约70%来自中国,其中约60%是医院或医学院。例如,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曾在不到五个月内连续发布十次通报,涉及107篇论文和学术不端事件。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多起医学科研不端案件,涉及数据买卖、图片篡改、内容错误等问题。更荒诞的是,一些医院发表的妇产科论文中出现了“男性子宫肌瘤患者”、“男性高危产妇”等明显违背常识的错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一篇论文甚至显示100例妇科样本中有64例为男性。
医学论文为何成为造假重灾区?医护人员为何不惜代价追求论文发表?李佳佳因在规培期间未发表论文未能通过北大医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复试,第一次感受到科研压力。她在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工作豌豆财富,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一周工作六天,夜班需连续工作36小时,认为在这种强度下兼顾科研几乎不可能。山东省某地级市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张欣也面临类似困境,医生要亲自处理所有临床工作,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科研。
除了工作忙,地方及基层医院科研条件严重不足。张欣介绍,相比省会大医院,地级市医院科研课题少,国家级课题几乎没有,省级课题经费有限。医院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医生需借用隔壁教学医院的设备,且名额有限。即使有科研意愿,也只能做简单的病例分析,但这类论文往往质量不高,难以发表。
李佳佳跳槽到北京某体检中心后感叹,离开临床后连病例资源都接触不到,更别说科研了。晋升副高职称要求发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她达不到只能放弃。张欣和李佳佳告诉记者,论文是晋升的敲门砖,从医师升主治医师压力相对较小,但升副高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必不可少。代写服务已形成产业链,普通期刊代发加版面费约1万元一篇,核心期刊可能要4、5万元,都是医生自掏腰包。
尽管许多医护人员身心疲惫,但他们难以躺平,因为职称高低直接关系工资和地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解释,医生级别越高,在诊疗中越核心,不可替代性越强豌豆财富,地位自然越高;看病的人也会更多,收入自然也就更高了。黑龙江省某乡镇卫生院主治医师赵春发现,病人宁愿排队挂专家号也不愿来他这里。张欣所在医院,副高职称比中级职称月薪高2000-4000元,退休后差距更大。此外,职称还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层职业保障,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更容易在优化调整中被清退,因此许多医护不得不持续参与竞聘以维持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张明吉认为,医生之所以拼命“卷”论文、“卷”职称,其制度性根源在于卫生行业人才评价缺乏行业自治传统,完全受行政部门主导,导致评价体系僵化。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卫生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行政体制色彩,医疗资源配置同样有等级划分。无论是机构还是医生,都需要被行政体系评定级别,级别越高优质资源越多,待遇和发展也越好。
据张明吉介绍,医学不同领域差异较大,有各自较高的专业门槛,然而卫生部门的职称评定由卫健委和人社部门联合决定,其标准依赖客观一致的表面指标,评价过于单一,而且评价者不全是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大家都知道“唯论文”不合理,呼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公平透明的替代方案,应该按什么标准来拉开差距?
张欣也有同样的困惑。今年准备晋升副高的她,前不久收到了山东省评价方式改革的消息——论文作为“加分项”,不再是必须要求;职称考试、门诊接诊量、出院病人数、手术难度等指标被纳入考察。她担心取消论文要求后,暗箱操作的风险反而更大。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靠零散调整,而需从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医生分类等多维度入手,推动系统性改革。张明吉认为,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更多元软性的评价标准。临床接诊量、手术量、门诊量等硬性指标应作为基础,同时更多采用软性的同行主观评价,并保证主观评价的可问责性。例如,引入同行专家评审团,通过面试、案例报告等方式,使评价更贴近临床实际能力,而非流于形式。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近年来,医务人员职称改革已在推进。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取消职称申报时对论文篇数的要求,将论文作为代表作的一种形式。不过,各地落实进度不一。赵春表示,他所在的卫生院已按照黑龙江省2022年印发的职称制度改革方案执行,晋升副高职称不再要求论文,而是通过诊治病种范围和数量、手术级别和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不过,李亚所在的石家庄某三甲医院职称考评标准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王岳建议将医生至少分为三类:临床型、临床科研型和科研型。临床型医生应占绝大多数,其核心任务是看病和疾病预防,评价标准应以临床实践为主;临床科研型医生可兼顾诊疗与创新,适合大型医院;科研型医生则专注于前沿探索,占比极小。通过分类,让医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发展路径,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压力。尤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科研考核应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基层医生更应聚焦临床经验和科普工作,而非追求高深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体系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正如张明吉所说,改革的关键是“不破不立”,但废除旧标准后,在建立更多元完整的评价体系之前,可能存在短期混乱局面。因此豌豆财富,改革需要勇气和耐心,容忍和引导短期混乱,鼓励更多试点探索,为医疗评价体系改革摸索出一条路。
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